肺癌,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,而中国又是重灾区。
肺癌早期难以被发现

早期的肺癌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症状,待肿瘤长到一定程度,即已经进入中期、晚期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,此时肿瘤压迫了肺、气管等器官,患者才会出现咳嗽、咳痰、胸闷、气短,甚至呼吸困难等临床反应,这就是肺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的原因。
虽说肺癌难以早期被发现,但也并非无迹可寻,如果患者机体存在有以下情况时,此时则应当要注意提高警惕。
睡觉4种异常,或是肺癌信号

肺癌并不是无迹可寻,尤其是睡觉时,出现这几种信号,就要警惕可能与癌症有关:
1、频繁干咳
咳嗽是非常常见的症状,并不是所有咳嗽都与肺癌有关。但若本身属于高危人群,且咳嗽迟迟不见好转,并伴有痰中带血、声音嘶哑,干咳持续,且夜晚有加重症状,甚至会影响睡眠,就要警惕是肺部肿瘤引起。
2、胸背部疼痛
肺癌会侵犯相邻的胸膜或胸壁,这两个部位神经密布,神经组织受损,可引起炎症反应。当癌细胞进一步侵犯,就会引起尖锐和断续的胸膜性疼痛。
3、喘鸣
癌细胞侵犯,可影响支气管道,引起支气管粘液大量分泌,肺部炎症物质增多,这两种物质都会导致患者呼吸不畅,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。在睡觉时,就会感觉胸闷气短,导致喘气声过大,出现喘鸣症状。
4、发热
癌细胞需要不断吸收人体营养进行繁殖,当人体供不应求,癌细胞就会出现供血不足坏死,从而引起人体炎症发热。尤其是夜间,人体处于非活动状态,发热就容易被机体察觉,不少患者应身体发热而醒。
远离肺癌,4点早知道

1. 肺癌越早发现,治愈率就越高
肺癌分期标准显示,肺部肿瘤小于5厘米时,每增加1cm生存率会相应降低。如果能够早期发现,经过规范化的外科及综合治疗,1厘米以下的肺癌治愈率可达90%,2~3厘米的治愈率则为85%左右,可以说,每相差一厘米就会带来患者生存期的差别。
2. 45岁后体检,给自己加个肺部CT
低剂量螺旋CT,高危人群记得45岁后给自己加上这个体检。《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(2018版)》建议,年龄55~74岁,吸烟量30包每年(如已戒烟,戒烟时间不超过15年)的人做个低剂量CT。
此外,有以下肺癌高危因素的人,在自己体检中也应该注意筛查。
1)氡、石棉等长期接触史;
2)个人肿瘤史
3)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;
4)肺部疾病史(如慢阻肺或肺纤维化);
5)长期二手烟接触史、长期油烟吸入史等。
如果筛查正常,可以再间隔1-2年再筛查。虽然指南给到了50多岁,但临床上很多专家也建议,45岁以上有肺癌高危因素的,也最好进行低剂量CT筛查。
3. 别太累,不少肺癌患者都曾太劳累
肺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化,其中发现很多患者都特别劳累、工作压力很大,睡眠不好、熬夜,还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,比如重度抽烟。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很重要。其次,要每年筛查,一定要定期体检、定期看医生。
4. 多运动,每周给自己安排3次运动
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(ASCO)公布了一项研究,美国佛蒙特大学的研究员在近20年来研究了17000多位的男性。从中发现,经常运动的男性比不常运动的男性患肺癌的几率低68%,患直肠癌的几率低38%。其中有些患有肺癌、直肠癌或前列腺癌的男性,运动的确降低了14%的癌症恶化率,降低了癌症的死亡风险。
现在久坐的人太多了,推荐每周至少有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时间,最好每次保证30分钟。如果无法腾出大块时间,可以每次快走10分钟,每天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