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各种味道里,大部分人逃不过“甜”的诱惑,糖果、巧克力、冰激凌……它们不仅能给味蕾带来极大享受,有时还能让人心情愉悦。
关于吃糖的危害你知道吗?

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饿死亡原因,结果发现长期高糖饮食者,其平均寿命会比正常饮食者短10—20年。糖对人体的危害,是近些年才发现的吗?2016年《美国医学会期刊·内科学》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指出,美国制糖业故意掩盖了糖的“真相”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,美国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升高,早期研究认为糖和脂肪都是高危因素。但制糖业却用财力,打压了关于糖的研究,只支持脂肪相关的研究——把冠心病的的主风险因素都归于饱和脂肪,而糖的危害也被掩盖了五十年。
糖对人体的危害,终究是“纸包不住火”,它的影响范围是全身性的。

1、心脏病风险
2017年,PLOS Biology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,大量摄入糖会影响肠道中的菌群,进而提高甘油三酯水平,从而增加人体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。
2、肥胖
糖可以转化成脂肪,高糖摄入是造成糖尿病和肥胖等发生的危险因素。
3、营养不良
吃糖多同样会造成营养不良,因为吃糖过多,会影响孩子食欲,势必造成其他营养元素减少,造成营养不平衡。
4、加速衰老
吃糖太多,会夺走人体内的胶原蛋白,使得人的皮肤弹性变差,从而过早的出现皱纹和斑点。
5、影响大脑
糖分的代谢主要集中在脑部,摄入过多的糖,会影响大脑神经元正常功能。年轻人吃糖越多,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也随之升高。
糖摄入过量增加患癌风险
9月16日,来自法国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学顶级杂志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(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)上发文称,较高的总糖摄入量与总体癌症风险呈正相关,尤其是会显著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。

研究人员共招募了101279名年龄处于18到72.6岁的参与者(女性占比78.7%),统计其教育水平、职业、身高体重、病史及药物使用等协变量信息,记录参与者的三餐和其他消耗的食品和饮料,并通过食品成分数据库对摄入的微量营养素,大量营养素(包括糖)和能量进行评估。然后进行了长达约5.9年的随访。随访期间,共发生了2503例癌症病例(包括323例前列腺癌和783例乳腺癌,绝经前324例和绝经后459例)。调整协变量后,发现糖摄入量与罹患总体癌症的风险呈正相关(风险比为1.17),但这种关联主要是由乳腺癌所引起的,摄入过量的糖会使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47%,尤其是绝经前乳腺癌患病风险。然而,其与前列腺癌无明显相关性。该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,明确了摄入过多的糖类会增加患癌尤其是乳腺癌的风险,热爱吃甜品、蛋糕和喝奶茶的人群,是时候开始控制糖摄入量了。
哪些食物精制糖含量高呢?

生活中以下3类食物精制糖含量较多。
1.一些零食:
包括糖果、糕点、蜜三刀、爆米花、雪饼、蜜饯、果脯干、各种糖果、雪糕、冰激凌等;
2.含糖饮料和冲调饮料:
包括一些品牌的核桃粉、芝麻糊和运动饮料等,以及可乐、果汁、冰红茶、雪碧、奶茶等;
3.高糖主食和菜肴:
包括糖三角、糖油饼、拔丝山药、拔丝红薯、糖醋排骨、红烧肉等。
为减少精制糖的摄入,大家在购买食品时要养成看食品标签的习惯。标签上是按成分的多少排序的,如果白糖、白砂糖、蔗糖、果糖、葡萄糖、糊精、麦芽糊精、淀粉糖浆、果葡糖浆、麦芽糖、玉米糖浆等字样排在前面,一般来说精制糖含量会偏多,应少买、少食。
小贴士
营养专家的21天戒糖计划
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营养学副教授洛林卡尼针对人们饮食习惯,制定了21天“戒糖”计划,希望帮助嗜糖者改变饮食习惯,逐步减少糖摄入。
第1天:下定决心不买、不吃任何含有精制糖的食物,包括低糖食品,但天然的甜味水果要适量补充。
第3~5天:在没有糖的生活中,戒糖者可能会感到身体不适应、疲惫,这时可以进行散步、冥想等,调整生理状态。
第8~10天:味蕾开始改变,不那么渴望甜味了。
第15~21天:当再次想吃糖时,身体就能识别出到底是需要补充糖,还是因为饥饿需要摄入营养物质了。
第21天后:戒糖者能理性把握糖的摄入量,自主在不危害健康的范围内适度吃糖。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