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出现胃疼、烧心这些症状时,是否担心是胃癌来“敲门”?值得一提的是,胃癌早期症状并没有特异性,容易与胃炎、胃溃疡等常见胃病相混淆。
从胃炎到胃癌只需5步

从胃炎发展成胃癌,看似很遥远,但每走一步,风险就翻一倍。
1、浅表性胃炎
这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,即胃的黏膜发生了炎症,它未涉及到癌变风险,但也需要积极治疗,否则会进一步恶化成萎缩性胃炎。
2、萎缩性胃炎
发展到了这一步,就是胃癌的癌前病变。此时胃黏膜变薄、萎缩,必须根除幽门螺杆菌,同时做好随访检查。
3、肠上皮化生
肠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。这就表示原本的胃黏膜细胞已经严重受损,上皮结构发生异形改变。一般肠上皮化生发生癌变的概率低于3-5%,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监测。
4、不典型增生
一般可分为轻度、中度、重度三个程度。轻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,癌变概率为0~23%,重度不典型增生则为60%~85%。轻中度患者仍需胃镜监测,重度患者则需要胃镜下切除。
5、胃癌
由重度的不典型增生,最后导致细胞的癌变聚集成块,导致胃癌的发生。
从胃病到胃癌的5个征兆

胃癌早期症状并没有特异性,容易与胃炎、胃溃疡等常见胃病相混淆。
如果胃病患者出现以下5个症状,可能是向胃癌恶化的征兆,需要引起高度警惕。
胃疼丨变得毫无规律
无论是胃炎还是胃溃疡,发病时的腹痛都有自身特点。以胃溃疡为例,正常来说在饭后1小时左右会出现痛感。一旦疼痛变得持续且毫无规律,就应警惕癌变的发生。
烧心反酸丨反复出现
“烧心”是指发生在胸骨下部附近,也就是常说的“心窝”处的烧灼感,主要是由于胃中食物“跑”到食管导致的。
胃会分泌胃酸,胃内容物都是酸性的,但食管为碱性,当酸性物质“跑”到食管后会腐蚀食管黏膜,导致“烧心”。“反酸”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到口咽部,口腔感觉到酸性物质。
体重丨快速下降
胃病患者的消化能力减弱,易出现食欲减退、腹泻、乏力等症状,这都属于正常现象。但如果短期内身体发生急剧恶变,机体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出现吸收障碍,体重会快速下降,体形有明显的消瘦,且吃药也完全无法缓解病情,这就可能是癌变信号。
肿块丨坚硬、疼痛
胃病患者要多留意腹部情况,如果在心窝摸到质地坚硬、挤压疼痛的包块,就需格外警惕是否为癌,否则随着包块增大,会累及背部、胸部甚至胸骨后,不适感会大大增加,贻误治疗。
大便丨黑色且原因不明
血豆腐等食物、铁剂等药物都可导致大便颜色发生改变,但这些都有迹可循。
如果胃病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黑便,可能表明胃溃疡出血或发生癌变,需要到医院检查,进一步确诊。
怎么远离胃癌?牢记“七字诀”
怎么护好胃,远离胃癌,我们已经听过太多,不外乎这七字箴言——“三分治七分养”。
但到底怎么“治”和“养”?具体来说:
1
“三分治”
①胃病积极治、及时治
别以为胃不舒服只是小事,自己乱吃药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恶化,不管不顾极可能会发展成胃癌。
②根除幽门螺杆菌
如果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,且本身有胃息肉、胃溃疡、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,或者一级亲属患有胃癌,最好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。
③胃镜检查
1
“七分养”
①勤分餐、用公筷
分餐、用公筷,是目前预防幽门螺杆菌传染比较有效的方法。
②吃慢些
细嚼慢咽,胃才容易消化。
而如果咀嚼得少,唾液分泌量也随之减少,长此以往不利于消化,很伤胃。
那么,一口饭嚼多少次好?提倡20~30次。平时习惯了狼吞虎咽的人,从下一顿饭开始就多嚼几下吧。
③吃淡些
含盐多的食物,如咸菜、咸鱼、烧烤等,虽然吃下去胃不会马上怎么样,但会悄无声息地伤害胃粘膜。
通常情况下,胃粘膜会很快修复来修复已破溃的组织,但假如经常、反复使胃粘膜遭受不良刺激,频繁增生、修复,日积月累,就容易癌变。
大型流行病学表明,胃癌、冠心病、脑卒中、骨质疏松等许多疾病,都和吃太咸有关。
虽说多放盐比较入味,但顿顿这么吃,日积月累,胃会被腌坏。
④三餐定时
胃酸的分泌很有规律,到了饭点,胃会自动分泌出胃酸及胃蛋白酶等,等待食物的到来。
但如果在该吃饭的时间不吃饭,让胃空等,胃液会聚集,胃酸浓度上升,“闲着无事”于是就惹是生非,开始对自身进行刺激,从而引发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等疾病。
有研究表明,在慢性胃炎的危险因素中,进餐不定时危险度最高。
⑤注意药物的副作用
有些药很伤胃,比如阿司匹林,激素、退热、止疼药物等。
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,同时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,来预防对胃的损伤。
⑥戒烟酒
烟酒对肠胃的刺激非常大,会加重胃溃疡、慢性胃炎。
⑦放宽心
整天愁眉苦脸,胃也不好受。